首页
> 展览活动> 展览预告
鏖战科场 精忠报国
时间:2016-10-25
古语有云:文能提笔安天下,武能上马定乾坤。武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将习武、读书、应试、做官联系成一体,使科举制度更加标准化、规范化。同时,武举考试为古代社会发展选拔了大量精忠报国之才。现江南贡院特举办《鏖战科场 精忠报国——中国古代武举专题展》,意在向观众介绍历行千年的科举制度,并通过武举士子们的英雄事迹,增强全民的爱国主义精神。
武举渊源
以武取士的方式,在先秦时已经出现,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君王求贤若渴,“养士”之风更是盛极一时,而武士又在“士”阶层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。据《战国策》记载,当时的士有执戟之士、射御之士、剑士等。这些武士所具备的独特武艺与高尚品格,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武士精神,同时也为科举制度的武举考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唐代武举
中国的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,公元702年,兵部主持武举考试,考试科目有马射、步射、平射、马枪、负重摔跤等。对于考试合格者,不论出身门第,由兵部根据成绩授予武职。整个唐代,武举考试得到不断改进与完善,自此武举考试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。宋代武举
宋代武举最初包含省试和殿试,到南宋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四级考试程序。宋代武举不但考武力,还要考问军事策略。武艺考试有骑射、步射、舞刀等内容。文试内容则是针对时政发表见解。因宋代统治者有重文轻武的风尚,所以形成了“以策论定去留,以弓马定高下”的评判标准,这也导致了宋代的军事力量较于其他朝代而言相对薄弱。明代武举
明代武举最初只有乡、会试,明末形成乡、会、殿试三级考试程序。考试内容由少变多,评定办法则简单许多:骑射九箭中四矢、步九箭中二矢以上者为中试。明代的程文内容也经历了由简趋繁的历程,但主要还是试策题,出题范围也基本不出《武经七书》。总体而言,明代武举地方影响大于中央影响,是明代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途径。清代武举
清代武举基本沿袭明末,考试程序及内容变化不大,大致分童试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进行。清代对武举重视程度开始加强,因此武举制度日益严密,录取也相对公正,这就导致了民间习武者争先恐后参加武举考试的现象。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人才,但到了清朝末年,伴随着整个封建王朝和科举制度的衰落,武举制度最终在光绪二十七年(1901)被宣布废止。武举考试科目及内容介绍
武举作为封建社会公平选拔人才的国家制度,它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,由于经历了朝代的更迭,武举考试科目和内容在各朝也呈现了不同特点,如唐代武举就包括靶射、骑射、步射等多项内容,宋代武举既考武艺,又考策论,宋朝统治者甚至还建立了为武举而设的学校——武学。及至明清,武举考试更是得到不断改进与发展,下面就以清代武举为例,详细介绍清代武举考试的项目及内容。骑射
考马上箭法,驰马三趟,发箭九枝,三箭中靶为合格,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第二场。后期第一场又增加了马射“地球”,俗称“拾帽子”,专为考察伏射能力。步射
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。步射靶子一般为布制,距离50米,中靶就算中,不一定要中环,但是要求是箭必须穿透布。拉硬弓
头项拉硬弓,弓分十二力、十力、八力三号,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。应试者弓号自选,限拉三次,每次以拉满为准。舞大刀
舞大刀,刀分一百二十斤、一百斤、八十斤三号,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、前后胸舞花等动作。刀号自选,一次完成为准。抬大石
考场有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,长方型,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,但并不深。共分为三号,头号三百斤,二号二百五十斤,三号二百斤。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武举石,应试者可自选。要求将武举石提至胸腹之间,再借助腹力将其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,一次完成为合格。内场考试
清代武举除了骑射、步射等外场考试外,还要参加内场考试。最初是考策、论文章,后考试难度有所降低,题目大都选自《武经七书》。到嘉庆年间,更是废除策、论,改为按要求默写《武经七书》中一段,通常只一百字左右。